设计模式
约 1576 字大约 5 分钟
2025-06-18
前言:为什么要学习设计模式?
软件开发如同建造房屋。一个新手可能会随心所欲地堆砌砖瓦,虽然也能勉强建起一间小屋,但它可能结构混乱、难以扩展,甚至一阵风雨就可能倒塌。
而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,在动手之前,脑海中早已有了无数成熟的“建筑范式”:承重墙该如何设计、水电管线该如何布局、空间利用如何才能最高效……
在软件工程领域,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“建筑范式”,就是我们所说的设计模式 (Design Patterns)。
什么是设计模式?
设计模式是在特定上下文中,针对常见问题的一种可复用的解决方案。
让我们来拆解这个定义:
- 不是具体的代码,而是“解决方案”:设计模式不是一个可以直接复制粘贴的类或函数,而是一种思想和蓝图。它描述了问题的结构、参与者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方式。
- 针对“常见问题”:它们解决了在软件开发中反复出现的问题。比如,如何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?如何让一个对象的状态改变时,能通知所有依赖它的对象?
- “可复用”:你可以在完全不同的项目中,应用同一种模式来解决相似的问题。
- “特定上下文”:没有万能的模式。每种模式都有其最适用的场景,以及使用不当可能带来的弊端。
简单来说,设计模式就是前人经验的总结,是身经百战的工程师们为我们提炼出的“武功秘籍”。
学习设计模式的核心收益
你可能会想,我不用这些模式,不也写出了很多功能吗?是的,但学习设计模式将让你的开发能力从“能用”提升到“好用”和“可维护”的层次。
核心收益
1. 代码复用与健壮性 使用经过验证的模式,可以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避免重复造轮子,写出更稳定、更可靠的代码。
2. 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遵循设计模式编写的代码,通常结构更清晰、职责更明确、耦合度更低。当需求变更时,你会发现修改代码不再是一场灾难。
3. 促进团队沟通的“通用词汇” 这是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。当你和同事说:“我们这里用一个观察者模式来处理事件通知吧”,所有人立刻就能心领神会。设计模式为开发者提供了一套标准的“黑话”,极大地提升了沟通效率。
4. 成为优秀框架的“阅读者” 几乎所有优秀的开源框架(如 Spring, Mybatis)都大量使用了设计模式。理解了设计模式,你就能更快地读懂这些框架的源码,理解其设计思想,从而更好地使用它们。
设计模式的分类:三大类别
经典的《设计模式: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》一书(由“四人帮”GoF 撰写)将 23 种设计模式分为了三大类。这个分类方法至今仍是学习设计模式的主流框架。
1. 创建型模式 (Creational Patterns)
核心:关注于对象的创建过程,将对象的创建与使用解耦。
它们旨在让系统在创建对象时,不必关心具体的实现细节,从而提供更大的灵活性。
- 主要模式:单例模式、工厂方法模式、抽象工厂模式、建造者模式、原型模式。
2. 结构型模式 (Structural Patterns)
核心:关注于类和对象的组合,如何将它们组装成更大的、功能更强的结构。
它们旨在简化系统的结构,让你能更容易地理解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。
- 主要模式:适配器模式、桥接模式、组合模式、装饰器模式、外观模式、享元模式、代理模式。
3. 行为型模式 (Behavioral Patterns)
核心:关注于对象之间的通信与职责分配。
它们旨在有效地组织对象间的协作,降低它们的耦合度,让系统中的每个对象都能各司其职。
- 主要模式:责任链模式、命令模式、解释器模式、迭代器模式、中介者模式、备忘录模式、观察者模式、状态模式、策略模式、模板方法模式、访问者模式。
如何学习设计模式?
学习建议与误区
- 理解意图,而非死记硬背: 学习每个模式时,最重要的是理解它要解决什么问题。不要去背诵 UML 类图和示例代码。
- 从最常用的开始: 不必一口气学完 23 种。可以从单例、工厂、策略、观察者、装饰器等最常用的模式开始,理解透彻。
- 在源码中寻找: 主动去 Spring 等你熟悉的框架源码中,寻找设计模式的实际应用,这会让你印象更深刻。
- 动手实践: 尝试在你自己的小项目中,针对某个具体问题,有意识地应用一个设计模式。
- 切忌过度设计: 这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。不要为了用模式而用模式。如果简单的代码就能清晰地解决问题,那就不要强行套用一个复杂的模式。模式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,而不是炫技的手段。
总结
设计模式是通往高级工程师的必经之路。它不是银弹,但它是一套强大的思想工具箱,能帮助我们编写出更优雅、更健壮、更易于维护的软件。
在本系列笔记中,我将逐一深入探讨这些经典的设计模式,结合 Java 实例代码,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实践经验。
让我们一起开始这场提升内功的修行之旅吧!
